第11屆金音獎GIMA | 視覺形象Teaser

由台味硬漢廖小子首度接手金音創作獎主視覺設計,以「GIMA就是未來」為主軸, 為金音創作獎打造出一隻發出台灣在地原聲的「海獸」。將幾個獨立音樂場景代表性的樂器拆解後重組,生成海獸的身軀。融合不同的台灣街頭特色如:孔雀燈,讓它成為海獸的鰭。用音樂探索、驅動,從生活中發光,展現身為海洋之子的台灣獨立音樂創作者獨特與可能性。

Year 2020
Client 文化部
Contribution Production / Film & Motion Graphic

Challenge

三金典禮皆有代表性的主流典禮包裝的視覺趨勢,我們思考金音獎如何定錨在創作型獎項的獨特性,與三金獎項做出視覺上區別,並且要符合本屆金音獎主題「GIMA,就是未來」。金音獎為台灣獨立音樂圈重要獎項,如何展現台灣特色與獨立音樂個性也是本次主視覺重點之一。

Strategy

主視覺找到最具台派特色的硬漢設計師廖小子擔任視覺統籌,視覺概念採用許多台灣本土的元素,並藉由廖小子多年在獨立音樂圈打滾的觀察,討論出最能代表台灣獨立音樂圈的形象。

Creative Packaging

什麼是未來?未來總是一個向上延伸的思考,天空、太陽系、宇宙、銀河,但其實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只有百分之五,也就是說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未知,所以曾聽科學家說過,海洋就像是存在水平面之下的宇宙。台灣四面環海,海洋與我們如此親近卻也充滿神秘,加上金音獎的特殊性與獨立性,未來,會不會其實該由不同的維度出發,往更深處探索,為身為海洋之子的台灣探測出更多未知呢?

Content

我們為金音創作獎打造出一隻海獸,將幾個獨立音樂場景代表性的樂器拆解後重組,生成海獸的身軀,如麥克風、吉他、鈸、鼓等樂器,融合台灣獨特街頭特色「孔雀燈」,讓它成為海獸的鰭。用音樂探索、驅動,從生活中發光,展現身為海洋之子的台灣獨立音樂創作者獨特與可能性。

Key Visual

我們為金音創作獎打造出一隻海獸,將幾個獨立音樂場景代表性的樂器拆解後重組,生成海獸的身軀,如麥克風、吉他、鈸、鼓等樂器,融合台灣獨特街頭特色「孔雀燈」,讓它成為海獸的鰭。用音樂探索、驅動,從生活中發光,展現身為海洋之子的台灣獨立音樂創作者獨特與可能性。

Concept Art

Teaser

金音獎一直以鼓勵創作者去探索音樂的邊界,讓創作充滿各種可能性。海底是探索未知的旅程,於是我們聯想到「聲納」,聲納的原理正是用「聲音去探索未知的海底」,因此我們用聲納貫穿動畫主軸,一同帶觀眾探索未知的領域。

故事主軸:聲納探測器透過聲波往深海探測,開頭是一般常見的海底世界,隨著探索過程中深入海底,眼前的景色越來越奇幻,開始脫離人類的常識。在海底中看見各種樂器,如麥克風、小鼓、吉他等等,似乎有什麼未知的生物存在,隱約看見七彩斑斕的光隨著音樂不斷流動,能量被吸收不斷往中心聚集。我們看到原本漆黑的海底被光暈照亮,此時終於看見深海巨獸全貌,在海底一萬米以下極度險惡與髒亂的環境中,各種劇毒物質散落,它反而散發自己的光芒照亮四周,伴隨著音樂不斷向外擴散,最終結尾出現金音獎資訊。

Credits
Client| 文化部
視覺統籌| 廖小子 Godkidlla
影像製作| 谷汩文化 Group.G
導演| Hans Lin
監製| Fang Yen Wen
藝術總監| Ning Lai
動畫導演| 鄭利豐 Li Feng 黃柏仁 Erised Huang
分鏡| Hans Lin 黃柏仁 Erised Huang 葉容蓉 Rong Rong Yeh
3D角色建模| 孔鈞 Kung Chun
3D角色綁定| 黃柏仁 Erised Huang
3D美術/動畫/合成| 黃柏仁 Erised Huang 葉容蓉 Rong Rong Yeh
音樂統籌| 柯智豪 Blaire Ko
指導單位| 文化部 Ministry of Culture
主辦單位|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Bureau Of Audiovisual And Music Industry Dept.,MOC
承辦單位| 必應創造 B‘in Live